澳门皇家娱乐_澳门皇家官网-游戏平台

澳门皇家娱乐_澳门皇家官网-游戏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澳门皇家娱乐 > 规划计划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 时间:2015-06-08

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将就业、社会保障和人事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法规和制度加快完善的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具有湖北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市场导向机制不断完善,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2.25万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0.74万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68.23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43.61万人,再就业培训126万人,在岗培训250万人,就业前培训6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形成,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39万人、298人,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6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84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012万人)、469.66人、445万人、38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五年上调2010年末达到月人均1221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9.8%

(三)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显现,人才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末,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76万人,高技能人才156人,农村实用人69人。人才结构日趋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达到10∶50∶40。组织新技师培13.5人,技能鉴定发证153人,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6%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增长迅速,在鄂两院57人,省级以上选拔的各类高级专家8796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000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突破1200人。引才工作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成效明显,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46人,评选产生了我省首批百人计划人选,楚天学者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8人。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海外人才服务窗口和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不断加强,各类人才来鄂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以公务员法为核心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公务员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监督制约机制初步形成。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基本建立,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取得成效。十一五期末,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签订率达90%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安置政策措施不断完善,12000名军队转业干部和随调家属得到妥善安置,安置率达100%

(五)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务员比较完善的薪酬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事业单位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初见成效,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期末,我省机关、事业、企业年人均工资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19.03%117.12%205%

(六)多层次协调劳动关系新格局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末,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65%。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及时有效。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协力维权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重大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十一五期间,年均处理投诉举报案件2.6万件,年均立案8500件,结案率达到96%

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才能牢牢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统筹兼顾,始终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工作,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才能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在改革中找准方向,在发展中找准突破口,才能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社会保障。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制和机制,以改革的精神破解事业发展难题,才能不断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各项惠民利民政策靠基层落实、靠基础承载。只有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基层和基础建设,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十二五时期的形势和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改革开放,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各领域改革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开发人力资源、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全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将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夯实居民消费基础;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构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求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引导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间合理有序地配置,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广大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

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基本形成,劳动要素流动性明显增强,劳动者对养老、医疗、就业服务、失业保险等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完备的市场环境,并提供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企业工资的宏观调控,建立公平合理的企业工资增长机制。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初步建立,需要进一步完善工资正常增长和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以转变用人机制为基础的各项改革力度。发挥政府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与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建立以责任为核心的法制政府。

(三)社会加快转型,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城镇化加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末,我省城镇化率将由十一五期末的47%上升到52%解决城镇人口的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而农村转移劳动力是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一大主因,需要通过制度安排,保障他们平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提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帮助其逐步融入城市。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十二五期末,我省老龄化率将达15.47%十一五期末的12.28%3.19百分点,养老和医疗保险费支付压力增大,退管服务任务加重。需要进一步加大社保基金扩面征收力度,扩大基金规模,提高保障能力,研究和创新退管服务的方式和手段。

转型期社会结构异质性增加,社会群体增多,利益诉求多元化。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妥善调整劳动关系,加大维权执法力度,积极做好军转干部安置与服务工作,消弥各种矛盾。随着管理方式的社会化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金保工程建设,下沉管理服务重心,更加贴近群众、贴近民生。

(四)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问题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突破点和着力点,需要进一步建立统筹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完备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和工资保障机制,研究合理调整各类群体工资收入差距的政策;进一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公务员发展空间狭窄、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军转安置制度;进一步壮大和改善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健全促进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价值的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劳动标准体系,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监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社会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要求。从促进富民、惠民、安民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工资收入分配,缩小不合理收入待遇差距,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纠纷调处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方法。从省情出发,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劳动者需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两圈一带等区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城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强化基础。以基层为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健全服务网络并向基层延伸,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就业更加充分、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加体面,社会保障范围覆盖城乡、基金保障有力、水平稳步提高、服务高效便捷,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比较优势和使用效能明显增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科学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公共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1、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结构更加合理,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失业风险得到有效调控,全省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5%以内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社会保障范围全覆盖、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十二五期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15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国家试点范围内参保率达到85%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1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0万人、600万人、500万人。社会保险待遇达到制度设计水平。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86%

3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人才总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处于中西部领先地位,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逐步实现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十二五期末,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79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达到10∶45∶45;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9%;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2万人。

4、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较为完备的公务员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公务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宏观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制化。军队转业干部和随调家属得到妥善安置,军转安置各项政策得到落实。

5、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6、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机制全面实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十二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6%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上。

7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基本建成。十二五期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增量达2亿元,基本实现业务、人群、功能的信息化全覆盖,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3500万人

专栏1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十一五”目标

2010年基数

2015年目标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50]

[352.25]

[300]

预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18

5以内

预期性

3.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200]

[243.61]

[200]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4.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024

1039

1154

约束性

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国家试点范围内参保率(%

/

91

>85

预期性

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00

1860

1931

约束性

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2

95

约束性

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60

469.66

500

约束性

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00

445

600

约束性

1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40

380

500

约束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

1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341

580

790

预期性

1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76

350

预期性

1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

/

10:50:40

104545

预期性

14.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156

200

预期性

1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25

26

29

预期性

16.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

69

102

预期性

四、工资和劳动关系

17.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

/

14.5

>13

预期性

18.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8

98

92

预期性

19.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

65

85

预期性

20.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

/

96

96

预期性

2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5

95

预期性

五、基础建设

22.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增量(亿元)

/

/

2

预期性

23.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

430

3500

预期性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①91%为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参保率;②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③为已建工会组织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在就业领域的投入;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依法给予税费优惠;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劳动者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增加小企业融资渠道;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经济发展。

2、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国家级创业城市和省级创业城市创建工作,重点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返乡农村转移劳动力回归创业、失业人员自强创业、妇女巾帼自主创业。评选表彰湖北省创业明星。强化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培育澳门皇家官网的市场主体,带动就业。

专栏2:农家乐创业扶持工程

扶持农家乐经营户发展农家乐,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

3、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四类群体就业工作。积极促进青年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有序转移,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条件,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逐步融入城市。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及时有效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4、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和引导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健全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网络。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以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就业前培训、在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专栏3: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支持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在各地现有就业训练中心基础上,加强实训能力建设。

5、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整合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功能,建立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工作,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和预测机制。建设具有示范性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搭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市场监测信息平台。规范市场中介行为,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形成集聚效应和服务品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

专栏4: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人才培训与服务为一体的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加强就业和人才综合服务。

6、构建符合省情的稳定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实行统一的失业监测、失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完善失业预警和调控机制。建立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的援助机制和促进就业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建立就业和失业评估制度,及时评估各类经济社会因素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二)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1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并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进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行企业年金制度,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鼓励发展商业保险,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医疗与生育保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启动省直医疗保险。建立合理的基本药物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和异地就医管理办法。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制度。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将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用人单位。

失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失业保险与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强失业保险经办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

工伤保险。贯彻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启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完善工伤预防、赔付、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布局合理、比较完善的工伤康复体系。制订职业康复标准和伤残辅助器具配置标准,建立省级工伤保险风险调剂金制度,启动省直工伤保险。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依法实施扩面,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参保工作。进一步落实一票征缴、按比例分账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办法。建立参保缴费与保险待遇挂钩的缴费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连续参保。基本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

3、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实现政策、制度、管理三统一。逐步统一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政策,推进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渡。

4、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提高待遇水平。根据缴费与待遇相挂钩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关系。加大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力度,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提高社会保险费支付能力。

5、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社会保险稽核监察联动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健全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技术和能力,确保基金安全。

6、深入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为中心,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平台,信息互联的经办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网络经办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参保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退管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简化社保待遇发放流转环节,优化发放流程。加快参保退休人员公寓建设。

专栏5:工伤康复中心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我省工伤康复体系,力争我省工伤康复中心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区域性示范中心建设规划。

 

(三)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全面贯彻《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立足科教、人才大省的实际,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以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的优势,着力构建大规模、宽领域、高起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教育。综合运用国家、省各种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培养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制度,健全竞争开发、动态管理的选拔体系。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提高第一、二产业人才数量,提高前沿学科技术人才、支柱产业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比重。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优化配置,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机构战略性调整,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基层一线流动,实施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奉献计划,推进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化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凝集人才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分岗位的科技人才职称评定需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制度。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专栏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1、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形成硬件设施一流、人员配备齐全、工作制度健全、配套政策完善的海外人才来鄂工作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省级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专项经费,资助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活动。

2、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加快推进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充分开发专家资源,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提高科技对地区和领域发展的贡献率,并带动相关地区、行业的就业和创业。

3、建设博士后公寓。加强博士后公寓建设,改善博士后人才工作生活条件,促进博士后事业发展。

专栏7: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实施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设置自主创新岗位,组建自主创新团队,引导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到企业领军承担自主创新任务,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实施博士后创新岗位计划。在全省重点支柱企业建立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岗位,引导一批博士后导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促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2、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金蓝领工程,加快紧缺急需技能人才培养。依托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大型骨干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站。推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建立校企双元教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提高鉴定质量,健全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准入制度。大力开展湖北省首席技师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格局。

专栏8: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金蓝领工程)

1、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支持开展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依托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

3、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内符合国家要求的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更新教学、实习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技工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建设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

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湖北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帮扶一批有潜力的青年农民自主创业。创新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扩大评价范围。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办法,继续开展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加大农业技术专家与农村实用人才的结对工作,实现农业技术和生产经营的协调发展。

4、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作用,在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建立统一协调、科学有效的政府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以推进考试评价的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为重点,加强人事考试机构建设,完善人事考试制度,建立考试安全长效机制。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方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发挥政府在人才投入上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在人才投入上的主体作用,创新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

贯彻实施《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促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1、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我省公务员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制定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和办法,拓展基层公务员发展空间,到2012,除特殊职位和专业外,省、市两级补充公务员招录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达到100%2015,每年新提拔的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公务员中,竞争性选拔任用人员不少于1/3。制定行政机关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交流办法,规范调任、转任资格条件和程序。加快推进人事考试测评基地建设,提高人事考试测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指导各地测评工作。畅通公务员队伍出口,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履职问责办法,明确各岗位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健全确责、履责、问责的行政责任体系。建立和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年度考核,探索引入服务对象的评价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湖北省行政机关公务员在线学习平台,加强公务员对外交流工作,实现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探索建立省级荣誉制度,完善表彰奖励政策。

专栏9:公务员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与国(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公务员出国(境)培训。

2、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财政投入体制相配套的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公开招聘和岗位聘任制,建立竞聘上岗、转聘、待聘、续聘、解聘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研究确立分类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基本素质标准,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设立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评委专家库

3健全军转安置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军转安置任务。进一步强化军转安置工作目标管理,完善军转安置分配办法改革,努力做到妥善安置、人岗相适,促进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和改进军转干部培训工作,研究制定《湖北省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细则》。不断完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相关待遇,进一步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

(五)实施积极的工资收入分配政策,构建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统筹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关系,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1、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现职级与待遇挂钩。建立中央调控下符合分级财政支撑能力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分步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建立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适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研究建立离退休人员退休费动态增长机制。

2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事业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

3加强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按照提低、扩中、限高的基本思路,逐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工资支付两金三制,定期开展工资支付专项行动,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最低工资制度,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以薪酬调查为基础,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改革,规范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严格控制垄断行业工资的不合理增长,平衡各行业工资收入水平。

(六)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1加快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分析研判,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重点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进一步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增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企业裁员和劳务派遣行为,指导用人单位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健全分级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完善荣誉激励机制。

2、加速推进劳动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者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和劳动定额定员等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完善特殊工时制度,指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3、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能力建设。健全用人单位、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双方协商调解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充实办案力量、落实办案经费、改善办案条件,提高争议处理能力和水平。

专栏10: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和仲裁庭规范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规范化仲裁庭,力争纳入国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范围。

4、推进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建设和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处理违法案件和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健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打击非法用工,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等专项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专栏11: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工程

在全省逐步建立网格化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建设和监察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力争我省网格化建设纳入国家示范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建设范围。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以基层为重点,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区划、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工作规范、统一服务流程和标准的要求,加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省、市州级人力资源市场、市州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设施和街道、乡镇基层服务平台以及村(社区)服务站建设,逐步形成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12: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规范性县级、乡镇(街道)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

2、整合和拓展服务功能。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服务资源,明确职能职责,规范服务流程,为各类群体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岗位培训,强化岗位工作考核和绩效管理,深化优质服务窗口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省、市数据中心功能,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的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网络,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管理、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应用系统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保障一卡通系统,完成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系统建设任务,建成省级交换平台,完善联网监测、数据采集、人力资源服务、基金监管、人事管理、劳动监察、宏观决策等系统,建成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和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建设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跨地区业务经办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群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视频会议系统。

专栏1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程

1、实施金保工程(二期)。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统一的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建立省级灾备中心;全面发放社会保障卡,提升其功能系统性能和安全性,实现对公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2、建设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建立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应用系统和跨地区数据交换,并与工商、税务、民政、编办、公安、银行等部门互联互通,实现全省各市州县的用人单位个人基本信息、生产状态动态管理和社会保险跨地区业务经办和数据交换。

3、建设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省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岗位与人员管理数据库,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和资源共享。

4、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完善电话咨询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实现各级12333电话咨询服务联动。建成网上就业、社保、人事人才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公务员在线学习、公务员考录和职称评审网上业务办理、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行政审批等功能。

5、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测和宏观决策系统。建设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联网监测信息系统,全面部署基金监管软件,开发实施宏观决策信息系统,实现各项数据检测监管和决策分析。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湖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并把《规划》重点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

(二)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务员法》和《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研究,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行政监督执法检查,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办理能力。

(三)加大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责,建立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投入机制,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财政对就业专项资金和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实施。坚持项目为事业发展服务、为重点工作服务、为基层建设服务的原则。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薄弱环节和发展要求,安排实施一批涉及公共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职业培训、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统计调查和分析应用。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统计调查管理体制,建立常规调查、抽样调查、快速调查、统计监测等多元统计调查体系。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动态统计监测。加快建立完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库,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撑作用。

(六)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实行政务公开,注重舆论引导,加强舆情分析,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实效,营造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上的参与程度。

(七)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干部队伍,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实施系统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确责、履责、问责的责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系统干部队伍,保证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